第322章 、找个懂医术的(2 / 2)

聊斋仙境 力福海 1182 字 12天前

“可是这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官声?”沈母又道。

穆老爷子大笑道:“这有什么好影响的。娃子在救他们的命。就是找大夫,也是要给钱的。”

这才哪跟哪。穆老爷子觉得女儿女婿这是离开京师太久了,已经不熟悉这里面的门道,所以他这个当爹的要为之把把门,拿拿主意。所以,他顺利实现了对嫁孙女儿的再议。

“唉!这孩子,毛毛躁躁的,过去,他没个事做,我是担心,如今有了官位,也有了差事,也算是光宗耀祖,倒是应该为他终身大事操持一下了。爹,你看咱们上哪家提亲的好?”

“这还用上哪家?当然是自家了。亲上加亲!”老爷子眼一瞪,为嫁出去的女儿,泼出去的水而不满。

肥水自然是不流外人田的。

“岳父说的是,只是咱家过去是武将。现在沈石又得了这么个差事,我觉得怎么也得找个知药,会诊病的才好。岳父,您说呢?”

沈父是很怕自己这便宜岳父的,毕竟他拐了人家女儿的手段可不光彩。但是现在关乎儿子,他怎么也是要开口的。

防疫病啊!是那么好防的?他们家又不是什么医药世家。万一这病没防住,再把自己折进去……

这不是没可能的。疫病一旦起了,可不认你是不是当官的,说要你小命儿,就绝不含糊。

“这有什么难的?让儿子征一些大夫的役也就是了。”穆老爷子说。

国家诞生之后,为了养活大批的军队、官吏以及满足公共需求(如:兴修水利、城堡和道路,救灾等),必须筹集经常性的、固定的经费,具有强制性、无偿性、固定性特征的税赋力役便随之产生了。

除了税,便是这役了。役分“兵役”和“徭役”。穆老爷子说的役自然不是兵役,而是徭役,《辞海》的解释是:古代国家强迫平民主要是农民从事的无偿劳动。徭役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,其种类比较繁多,如:修建城池和官庎、造桥修路、军需转输等。尤其是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,运输军需品的“转输”是一项极为沉重的徭役负担。春秋战国时期,各国之间战争频繁,封建主对士兵和劳动力的需求较大,因而兵役和徭役常常混杂在一起。从秦始皇称帝到明朝中期,徭役一直是我国税赋制度中一个重要方面,在汉代还出现官府徭役和私人徭役之分。

总之一句话,官府干活不给钱。

沈父一听,便急了。“岳父,这可不成。他们若是使什么手段,不认真。坏的可是孩子的身体。”

“他们敢!老子非宰了他们不可。”穆老子牛眼一瞪,土匪脾气发作。

他这一发作,沈父不敢吭声,但是无声的抗议还是可以的。那可是大夫。就算是后世,百姓们也不得不给大夫们塞红包。为什么?还不是小命儿拿捏在人家手上?

老岳父说的是容易,但人要是没了。你就是杀了大夫,又有什么用?

心中这样想着,沈父的态度便表现出来了:我是怕你,所以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,但是我会誓死捍卫我儿子的小命。怎么也要找个懂医术的。